乌兰察布的产业蝶变:绿电赋能 数智兴农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月22日电 (记者 张林虎)春寒料峭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大地上,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上演。曾经以马铃薯闻名的“中国薯都”,如今正以“绿电+科技”双轮驱动,在国家农畜基地与高端电子材料高地间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走进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南大光电的电子级三氟化氮生产基地内,直径3米的银色储罐阵列延绵不绝。这里生产的"芯片血液"纯度达99.9999%,能满足5纳米芯片制造需求。

图为工人们在修剪玉米。
南大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光宇介绍,基地年产能4500吨,全球市场份额升至22%,即将投产的六氟化钨项目将突破我国半导体材料难题。而生产车间顶部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输送绿电,让“中国芯”跳动得更绿色有力。
而在不远处的海立电子智慧工厂,上演着另一场“电能革命”。76条化成箔生产线将薄如蝉翼的铝箔加工成电容器核心材料,绿电直供使吨产品成本直降1200元。
“二期工程光伏覆盖率已达70%,三期智能工厂投产在即。”海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益辉指着正在调试的自动化设备说,这里即将形成从电极箔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
jbo竞博·(中国)有限公司当科技邂逅农业,“数字基因”正在改写乌兰察布传统产业命运。
位于察右前旗的四维生态植物工厂里,4列8层立体栽培架上,粉蓝光谱精准调控着草莓糖度。“这些‘数字草莓’糖度稳定在14%以上,每公斤售价是传统种植的5倍。”负责人刘湘东展示着发往中东的订单,产自乌兰察布的草莓在当地售价高达300元/斤。
图为察右前旗数智草莓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草莓。
而在宏福农业3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4.2万株番茄藤构建起现代农业图景: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15万吨,国产化环控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宏福柿”年供1.2万吨,48小时直达全国3600家商超。
京西农牧业的智慧牧场里,北斗定位的TMR饲喂车精准投料,智慧耳标实时监测肉牛48项生理指标。“每头安格斯牛都有‘数字档案’,育肥效率提升15%。”副总经理薛新翠介绍,5万头精分割生产线已投产,每年为65个村集体分红二百余万元。
曾经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今成为操控智能设备的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跃升至5.4万元。
产业升级的“化学反应”持续迸发:南大光电的氟硅材料为光伏企业降本10%,海立电子的电容器组入风电储能系统,宏福农业的果蔬废料制成生物质燃料……一条“绿电—高端制造—智慧农业”的循环经济链逐渐成型。
图为京西农牧业的智慧牧场。
在蒙穗农业速冻车间,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鲜食玉米加工成预制菜,通过“中央厨房+电商”模式叩开万亿级市场。“与2000户农户签订‘六统一’订单,亩均收益从1200元跃升至3000元。”内蒙古蒙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辛丽芳举着真空玉米棒说。
从到智能温室的番茄红点亮京津冀“菜篮子”,乌兰察布的产业跃迁,这座北疆之城用绿电解码发展困局,以科技重塑产业基因,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了“草原加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