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二月二,为何称为“龙抬头”?下雨好不好?农谚有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由于每年 “龙抬头” 的时间通常在雨水和惊蛰节气前后,因此,古人们通过观察二月二的天象来预测天气和农事活动,基于此也流传了不少农谚。
二月二为何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中,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岁仲春卯月(农历二月)之初,“龙角星”从地平线上升起,就像龙抬起头,故得名“龙抬头”。
上面已经提到,每年农历二月二,基本上都在雨水和惊蛰节气前后,此时大地阳气升发,角宿从东方升起,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的收成,因此“龙抬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不抬头天不下,龙一抬头雨不休”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解释,先说前半句,“龙不抬头天不下”,这里的“龙不抬头”可以理解为龙处于休眠或未活跃状态,因此天气不会下雨。
“龙一抬头雨不休”,意思是当龙抬头,即龙开始活跃时,雨水就会连绵不断。
二月二到来之时,此时气温开始回升,大地逐渐解冻,冷暖空气活动频繁,从自然气象角度来说,正是容易出现降雨天气的时候。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发现这个时期的天气变化有一定规律,往往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后降雨会增多,于是便将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联系起来。
在古代农耕社会,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二月二时节,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滋养。“龙不抬头天不下,龙一抬头雨不休” 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因为雨水充足了,庄稼才能正常返青,为丰收打下基础。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节的时节,大仓里也满了,小仓里也流出来了。言外之意,龙抬头意味着龙开始活跃,预示着好运和丰收,仓库装得满满的,甚至小仓库里的粮食都溢了出来。
如果从南北方细分来说,“大仓满”前提是北方冬小麦返青期需“龙抬头”降水,促进返青、分蘖等,比如农谚“龙雨润三寸,麦收增一石”指的就是这意思。
同时,也存在着一种风险,那就是如果雨水过量,需及时清沟排涝,可能会引发一些农业病虫害,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可以借助二月二“龙雨”蓄满塘堰,部分地区有“一龙水灌三丘田”的说法,就是确保秧田供水。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上面已经提到,龙是吉祥、力量和雨水的象征。龙抬头意味着龙开始从冬眠中苏醒,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雨水的增多。
而“大家小户使耕牛”指的是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都要开始使用耕牛进行春耕(春管)了。
春管主要是北方小麦种植区,春耕主要是南方春播作物区,二月二之后,气温回升,降雨也逐渐增多,土壤变得湿润松软,非常适合南方不少地区耕种。
在古代,耕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拉犁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在龙抬头节这一天,人们会把家里的耕牛牵出来,开始新一年的农业生产。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蝎子、蜈蚣等冬眠的昆虫也逐渐开始活动,也就是说春天的到来,气温回升,各种生物都开始复苏和活跃了。
农历二月二通常在雨水惊蛰节气前后,惊蛰的含义就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土壤湿度增加,环境变得适宜昆虫活动。蝎子、蜈蚣等结束冬眠,开始从藏身的洞穴、缝隙等地方爬出来,寻找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 “蝎子、蜈蚣都露头”。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在以前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观察蝎子、蜈蚣等昆虫的露头,来预示农事活动的开始,也是以前的一个信号吧。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得出,古人们的确会通过“二月二龙抬头”,来预测天气。
jbo竞博官网登录如今虽然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了,不过,保留的还有一些,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是3月1日,问问大家,你们当地有上面的说法吗?欢迎评论中交流。